寫部落格這麼久以來一直有個困擾,就是遊記永遠寫不完!! 上個旅行的遊記還沒寫完又去了下個地方. 拜疫情的緣故, 我竟然把去2020年的日本行遊記寫完了!!! 那麼就倒回去寫之前沒寫完的吧. 今天寫的是一年前的倫敦行. 說起來有點諷刺, 去年的倫敦行是為了慶祝我的生日, 今年哪裡都不能去只好來寫遊記…
很多人說去歐洲最無聊的事就是“看教堂”. 而我相反, 我最喜歡歐洲的原因之一就是“看教堂”! 如果可以不在乎錢, 住的地方等因素我倒是很想當教堂建築史研究員或當西敏寺的解說員之類的 (不過現在都有語音導覽了…)
這篇就整理一下這次倫敦行去過的幾間教堂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
官網: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
必訪的原因:英國最知名的教堂、 皇家婚禮之處、哥德式建築、在大笨鐘旁邊
缺點:人多、不能拍照、可能要排隊
西敏寺應該是全英國, 不, 應該說是全歐洲最知名的教堂之一,因為常常在電視電影畫作上看到. 隨便舉幾個例子,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婚禮
當今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的冠冕與婚禮
名氣最大,觀光客也最多. 這是我第三次去,前兩次淡季就已經很多人了,但至少不用排隊. 這次去特地選下午(聽說旅行團都是早上來),結果一到門口看到排的隊我快昏倒⋯⋯ 一問之下說是要排一小時!! 當下很想走人,但下雨天也不知道還能去哪裡只好繼續排. 大家如果要來千萬千萬要網路先買票!
(從地鐵站走到西敏寺途中邱吉爾的銅像)
人太多,進去後只能照著指示的方向前進. 三不五時工作人員就會督促大家不要逗留繼續往前移動. 這間教堂這麼大還可以擠滿了人大家就知道觀光客有多少!空氣悶濕又人擠人, 真是有點難受…
而且最重要的,裡面不能拍照!! 以下有些照片網路上找的 (有浮水印的是我拍的, 沒有的是網路上找的)
西敏寺最值得仔細看的是它的建築. 建于十三世紀, 花了好幾百年拆拆蓋蓋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看的樣子, 可說是個哥徳式風格建築的進化史.
(13世紀蓋的主教堂天花板, 哥德式建築初期技術還不夠成熟, 講求實用性, 看起來也跟歐洲其他同時期的建築類似)
16世紀蓋的Lady Chapel則是哥德式後期演發出的純英國式Perpendicular Gothic. 這種看起來扇狀加上有如吊燈裝飾的天花板( Pendant Fan Vault) 更是少見. 繼續往下看我會介紹牛津大學也有這樣的天花板! Lady Chapel 也是西敏寺裡我最喜歡的房間.
我記得第一次來一進西敏寺放眼之處上上下下的「墳墓」給嚇到! 是的!西敏寺除了拿來舉辦婚禮等儀式, 也是英國王室成員的永眠之地. 平時電視上看不出來. 是要不是觀光客很多, 走在裏面真是滿毛骨悚然的~~
非常推薦大家租個語音導覽 (有中文), 不然的話只是走馬看花太可惜了. 雖然我已經看過很多跟英國皇室有關的電影跟紀錄片, 但穿梭在墳墓間, 聽著語音導覽講解這些皇室的恩恩怨怨, 又配上非常有情境的古老音樂, 真的有種穿越時空回到中古世紀的感覺.
所有墳墓中最令人感慨的是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血腥瑪麗的墳墓. 她們兩人是姐妹也為了爭王位跟宗教理念水火不容, 死後卻被葬在一起. 伊麗莎白女王的墳墓刻著這麼一段令人感慨的話
Partners in throne and grave, here we sleep Elizabeth and Mary, sisters in [the]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王位與墳墓的伴侶. 這裡躺著伊麗莎白與瑪麗, 等待復活的姐妹)
(瑪麗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血腥瑪麗與伊麗莎白一世的故事常常被拍成電影, 包括1998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Elizabeth” 跟續集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寫這篇的時我又重看了一些介紹伊麗莎白的紀錄片. 伊麗莎白一輩子未婚, 以她那個年代來說我覺得那個選擇是對的. 因為沒有結婚沒有生小孩, 她才可以專注于國事, 將英國帶入”黃金年代“. 如果她選擇結婚, 下場難免跟她姐姐血腥瑪麗一樣, 光有女王的頭銜, 實際上仍是生小孩的機器. 況且那個年代生個小孩不是媽媽死就是小孩死, 就算沒死長大成人的機會也不大
離開了西敏寺主殿, 中庭就可以拍照了. 那天下大雨拍起照來滿有英國電影裡陰陰的雰圍.
西敏寺幾乎每天四點晚上都有晚禮拜Evensong (詳細時間請參考官網). 晚禮拜的內容主要是聽聖詩, 念些經文, 禱告. 全長約45分鐘. 參加Evensong 不用買票, 提早半小時去排隊可以坐到比較前面的位子, 不想排等時間快到進去也可以. Evensong期間不能拍照,不能走動, 但可以四處張望. 來參加的幾乎都觀光客, 不用擔心感到格格不入. 想提早走也可以. 若對歷史建築真的一點興趣也沒有, 來西敏寺只是想"問豆油" (台語) , 這是不錯的方法.
我這次去也有參加Evensong. 雖然我平時並不聽聖詩,但來到這種古老的教堂時卻覺得聽起來格外的有如天籟, 而且在西敏寺的詩班都是最頂級的專業歌手, 真的聽了不會後悔.
St. Paul’s Cathedral 聖保羅大教堂
官網:https://www.stpauls.co.uk/
必訪的原因:可拍照、人較少、戴安娜王妃婚禮之處、建築奇才Christopher Wren最知名的傑作
缺點:附近沒有其他知名觀光點
St.Paul’s 不像西敏寺, 可以隨性的拍照, 愛逗留多久就逗留多久. 喜歡拍照的人絕對可以拍的很過癮!所以等一下照片會爆炸多!
由於有了前幾天在西敏寺在雨中排隊買票的痛苦經驗, 這次我學乖先上網買了票, 結果到了現場, 咦?完全沒人排隊, 直接走進去!
其實St.Paul的地位跟西敏寺不相上下, 甚至查理王子與黛安娜王妃的婚禮就是在這舉行的, 但對外國人來說知名度卻遠遠比不上西敏寺. 我想主原因還是在西敏寺比較常出現在電影裡的緣故.
對英國人民來說西敏寺是皇家專用的教堂, St.Paul才是"人民的教堂". St.Paul對英國國民有多重要呢? 二次大戰時倫敦被德國空襲了整整好幾個月 , 死傷慘重, 到處都是火災. 當時的首相邱吉爾下令"無倫如何一定要保住St.Paul”. St.Paul是倫敦當時最高的建築物, 四面八方都可以看的到. 只要St.Paul還在人們就有信心繼續抗戰下去, 也因此有了這張非常有名的歷史照片, 陷入一片火海的倫敦只有St.Paul屹立不搖. (突然想到日本白虎隊的故事. 白虎隊就是一群少年兵遠遠的看到天守閣起火以為戰敗而集體切腹自殺. 可見一棟象徵性的建築物對人們的士氣有多麼大的影響)
我們現在看到的St.Paul的建造的時間比西敏寺晚的多, 屬於英式巴洛克風格. 原本的St.Paul在一場大火中付炬後17世紀末由當時最有名的建築師Christoper Wren負責重建. 這點跟西敏寺非常不同, 西敏寺是歷經好幾百年東邊蓋一點西邊蓋一點的成品, 有各時代各君王的喜好風格. St.Paul 則是Christopher Wren一氣呵成的傑作.
St.Paul最著名的是它圓頂. 所有教堂建築自古以來都有個頭痛的問題, 就是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技術下要怎麼蓋出一個宏偉的圓頂呢?Christopher Wren 參考了米開朗基羅在凡蒂岡的St.Peter’s, 設計了橢圓形的(而不是半圓形)的圓頂, 最巧妙的是其中”兩層圓頂的設計“. 人們在教堂裏面看到的圓頂跟外面看到的圓頂是不一樣的!
(St. Paul 圓頂剖面圖)
裏面那層圓頂並沒有很高, 但要怎樣讓在裡頭的人也有置身于慫高圓頂下的錯覺呢? 答案利用壁畫所製造出來的錯覺 (illusionistic architecture). 這個手法在義大利非常常見, 甚至現在的迪士尼也有. 大家有去St.Paul一定要好好花個幾分鐘站在圓頂下研究一下圓頂的壁畫, 看能不能察覺出哪裡被騙了!
St. Paul的門票包含了到爬到圓頂的部分. View非常的棒, 我第一次來時有上去過, 這次不想虐待已懷孕五個月了的自己, 就讓胖胖自己上去我在裡面好好拍照.
我很喜歡教堂裡透過彩色玻璃透進來的光拍出來的感覺. 尤其隨著時間, 光線從不同角度, 不同的窗透進來, 也許前一秒看起來很無趣的角落, 下一秒卻意外的美.
(很喜歡這張)
對了, 這裡椅子很多, 對孕婦來說真是太棒了!
網路上很多人問該去西敏寺或St.Paul?如果是第一次到倫敦, 時間有限, 又不是對攝影特別有興趣的人, 西敏寺應該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尤其它的地點離大笨鐘, 白金漢宮, 倫敦眼等都不遠可以排在同一天.
St.Martin-in-the-Fields
官網:https://www.stmartin-in-the-fields.org/
優點:地下室有CP值高的自助餐廳、免費、在Trafalgar Square旁、經典的教堂設計
缺點:不是很有知名度, 不須特別去看
St.Martin-in-the-Fields 一般觀光客不會特地去. 唯一會去的理由是它在Trafalgar Square跟National Gallery旁邊, 而它地下室有個還不錯吃的自助餐廳 (前文: [倫敦] 簡易英式下午茶?)
既然去吃飯了不妨多逗留個十分鐘把教堂裡面外面看一下. 跟西敏寺或St.Paul比起來它是又小又不起眼 , 但大家發揮一下想像力, 如果今天這間教堂在台灣, 應該是全台灣最美的教堂吧?
St.Martin-in-the-Field興建的時間比前面兩間更晚, 建於1722年. 此時的建築風格已不是哥德式或巴洛克式, 而是新古典式 稍早有提到, 在教堂上蓋高聳的圓頂在當時不僅有難度又貴, 因此建築師James Gibbs將圓頂改成了長方形的鐘塔, 並且放在靠近入口處.
(那天下大雨, 沒拍到教堂正面, 以下兩張網路找的)
(正面看很像希臘神廟, 因此屬於"新古典派")
事實上這間教堂的設計在當時非常受歡迎, 常常被其他教堂”借用" , 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美國特別多. 最有名的, 我讀到的時候大吃一驚, 就是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St.Paul’s (參考文章: https://britishheritage.com/the-shock-of-the-familiar-at-st-martin-in-the-fields).
(紐約St.Paul’s)
現在大家知道這個秘密了, 在美國的人多注意一下社區裡的老教堂, 真的很多相似的設計.
St.Martins-in-the-Fields 常常舉辦各種音樂會. 有宗教性質的, 有古典音樂, 甚至還有爵士樂. 我們去的那天就有一場音樂會正在準備中
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 Oxford
官網: https://www.universitychurch.ox.ac.uk/
優點: 免費、可隨意拍照、在牛津市中心
缺點: 不是很有知名度, 不須特別去看
接下來跳到牛津大學的St.Mary. 牛津大學的各學院幾乎都有自己的教堂, 但St.Mary不屬於任何一個學院, 任何人都可以參加. 地點就在牛津最熱鬧的商店街上, 有去牛津的話應該都會看到. 我最喜歡的作家C.S.Lewis在牛津任教時就是在這作禮拜, 據說他的小說Narnia 裡許多場景角色的靈感都來自這個教堂.
建築風格來說St.Mary 跟西敏寺有點類似. 都是東蓋蓋西蓋蓋, 拆了再蓋的建築. 有些部分可追朔到13世紀, 有些更晚, 但大致上算是哥德式 (大片彩色玻璃窗與尖形拱門等)
剛講西敏寺時提到血腥瑪麗, 血腥瑪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她在位期間燒死非常多的"英國國教教徒". 包括當時兩位主教與一位大主教 (英國國教除國王以下職位最高的人) 就是在St.Mary 被燒死的. 大主教被逼迫下曾一度認罪寫下"羅馬教會才是真正的教會"的懺悔書, 後來卻反悔, 在St.Mary的講台上大聲呼喊"我不承認羅馬教宗" 然後他就被拖出去燒死了…
這個故事很淒慘但我滿頭疑問… 比方說這位大主教也並不是多有原則的人, 他比誰都清楚亨利八世(血腥瑪麗的老爸) 之所以要脫離羅馬教廷自成英國國教是因為他想休了皇后, 而羅馬教廷不答應. 既然不是基於真理或神學的緣故, 有必要為了這件事殉道嗎?
Divinity School, Oxford
官網: https://discoveroxfordshire.com/things-to-do/the-divinity-school/
優點: 可隨意拍照、牛津最美的建築之一
缺點: 要門票、需要事先排票或跟團
雖然這個認真說起來不是教堂但它曾是牛津神學院的講課廳, 也把它算進來吧. 特別提到這裡是因為在西敏寺的部分提到了The Lady Chapel裡有如吊燈裝飾的天花板, 跟Divinity School一樣. 西敏寺不能拍照這裡可以.
進來要另外付費, 有人數限定, 如果自己要進去看記得先上網買票. 我們是跟當地的walking tour 進去的 (前文: [英國] 牛津一日遊 )
雖然要門票但非常非常值得, 真的很美!! 在這麼美的教室學習神學真的太適合了! 我們很幸運去的那天出太陽, 聽說陰天的話裡面就很案很難拍照.
以上, 希望能幫助到那些不知道教堂有甚麼好看的人多了解一點不同教堂的看點囉~
Recent Comments